MENU

【媒体理工】《中国教育报》刊发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于英焕撰写的专栏文章

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开设的“宣传眼”专栏刊发了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于英焕撰写的文章《高校官微的思政担当》。

“宣传眼”是《中国教育报》于今年年初在高教周刊版面开设的专栏,每周刊发一篇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撰写的文章,本文是东北三省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中撰写的第一篇文章。

 

相关链接

《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2/21/content_491630.htm?div=-1

 

附原文:

高校官微的思政担当

 

不久前,笔者有幸作为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新媒体评审专家,学习了全国200多家高校的新媒体作品。学习之余,对高校官微的发展和现状有了一个理性的思考。

不知从何时起,每周一查看高校官微排行榜已成为一种习惯。当排名靠前,会在朋友圈晒一下;反之,开始琢磨下周如何冲击提升。可以说,点击量是时下办好高校官微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也正因如此,渐渐地,我们进入了唯点击量论的误区。

仔细想来,点击量固然是衡量高校官微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但绝不代表全部,尤其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更不应被点击量诱导,而忽视了官微本有的思想教育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官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块重要阵地,不忘初心传递正能量,牢记使命培养接班人,应是高校官微的思政担当。如何做一个有思政担当的高校官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树立战略思维,注重舆论引导。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几乎到了“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状态,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时时胸怀战略思维,顺应时代潮流,主动作为,牢牢掌握网络文化建设的话语权,做新思想的传播者、新时代的推动者、新征程的奋进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官微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制作吸人眼球却媚俗味儿十足的标题,编辑文化价值不高的内容,本为严肃的风格却掺杂娱乐的元素,尽管点击量会略高、不违反正面宣传的要求,但却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高校官微从业者多为80后、90后,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点,既要建好用好管好新媒体平台,也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话语能力培养,把握网络引导的时、度、效,建设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舆论阵地。

二是树立创新思维,注重内容原创。创新是新闻的永恒主题。高校官微的创新体现在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多方面,是校园媒体创新的风向标。我们常说“内容为王”,因此,内容的原创更加值得关注。首先,打通第一课堂,主动与思政课堂主渠道衔接,借助思政课教师的力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部分教学任务和学生真心喜爱的教学形式延伸至高校官微,打造合力育人的平台;其次,建好第二课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发挥,深耕校本文化,讲好校园故事,传递大学精神,以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影响,激励青年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最后,推进校媒深度融合,彻底破除校报、校园网、电视台、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创作有一批影响力、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引导力、传播力。

三是树立品质思维,注重情怀表达。在浏览新媒体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认识:一部质量高的作品通常要文质兼美,即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愉悦的阅读体验。高校官微亦是如此,尤其是它所面对的受众是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主题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结合的要求更高。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在注重内容的思想教育功能之外,还要在艺术形式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在语言、图片、文字、色彩的运用上,在整体视觉冲击力上精心打磨,于点滴之中调动受众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认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除此之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大显著特点,高校官微应充分重视这一功能,发挥其与青年学生的沟通交流作用,激发与学生的共鸣的园地,从而达到情感提升的传播效果。

尽管高校官微出现时间不长,但却一跃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阵地。无论传播方式如何创新,高校官微的思政担当不会改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育时代新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任重道远。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撰稿:田苗华  审核:于英焕  编辑: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