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理工人的一天:“小白楼”里的快慢生活
开栏的话:
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
用同样的时间
每个人却活出了不同的光彩
在你我身边,他们默默无闻或是轰轰烈烈
无论收获了平淡还是光鲜
付出辛劳与汗水耕耘的日子总应当留下纪念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现开设“理工人的一天”栏目,把关注给予那些用心工作的长理人,用文字缓缓讲述身边的人和故事,以客观的视角印刻下时光的流淌。
“小白楼”里的快慢生活
——记人事处师资科王博钰的一天
肖欢
在东校区正门口,有一幢白砖红瓦楼,学生们称它为“小白楼”。自1960年起便一直矗立在那里,是学校的校部办公楼。很多学生都觉得它神秘,因为作为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却有许多学生大学4年时间都不会踏足一次,久而久之就变得神秘起来。
而今天要描述的,正是这“小白楼”里的故事。
晨:“工作狂人”
2005年,离开中北大学,我从太原回到了生养我的吉林市。相较于儿时脱口而出的梦想,我更愿意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或许是在学生时代三尺讲台给过我不少感动,或许是一位老师的风采被我牢记在了心头,总之,我希望成为一名教师,这是一股坚定的信念。来到kb官网工作至今,渐渐领悟到所从事的工作虽不惊天动地,却于平凡处发热,于寻常时闪光,这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生价值的体现。
——王博钰
4月初的长春,早晚气温还有些偏低,冷风吹在脸庞上,凉飕飕的。
7点20分,“小白楼”里回荡起一阵规律的脚步声,王博钰准时来到人事处师资管理科的办公室,几排书柜里塞满了蓝色文件夹,书桌旁的矮柜上整齐地叠放着七八堆文件和两个收纳盒。瞟了一眼墙上的挂钟,王博钰摊开桌面上的笔记本,将一天的工作逐一列出来。
7点50分,一阵清脆的叩门声响起,王博钰起身迎向第一位“客人”。来者手里抱着厚厚一叠文件,他几步上前一把接过,文件封面上印着“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评选申报材料”,这项工作从下发通知到审核材料已经让他忙乎了好几天,今天总算是到了收尾阶段。他给对方倒了一杯水,便坐下打开材料,开始细细核对起来。
“光电工程系…教授…授权专利…论文…学位证原件…获奖证书原件…”王博钰翻开申报材料,一项一项地核对着。
“这个奖项没有证书不行,一定要有的。”
“这不是电子学会的吗?怎么填的是光学学会?得改,最好能在今天上午下班前重新提交给我。”
“发票啥时候开的呀?得在三个月以内。”
11点25分,一上午埋头在文件堆里的王博钰送走了最后一位来客,转了转有些僵硬的脖子,长出了一口气。
午:“连轴转”
我一直挺内疚,有时候为了工作真的是顾不上家庭。特别感谢我妻子,很庆幸能够拥有一位如此善解人意的爱人,这么多年没有任何怨言,始终支持着我。
——王博钰
正午的阳光从玻璃窗外照进来,桌上的一盆龙吐珠也染上几分金色。他笑着说:“别人养花喝茶是闲情雅趣,而我就是希望自己能在工作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快节奏的工作中稳下来,只有稳,才不会出错”。人事工作是一个忙起来“连轴转”的岗位,而且要求严谨,“每次省里组织评选活动,学校符合资格的老师很多,我们必须对申报材料严格把关,一项项核对,确保准确无误才能对每一位老师负责。”
这几日,他一直忙着审核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申报材料,已在人事处有3年工作经验的他,对每位申报人情况的熟悉程度甚至可能超过了申报者本人。收上来的文件夹堆满了办公室的会客沙发,这是他昨晚加班到8点整理好的,杂乱无章的奖项证书、专利等文件被他按照顺序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显得井然有序。
下午1点20分,提着沉甸甸的3个纸袋,王博钰驾车前往省人社厅直属的留学回国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进行申报材料的终审。不大的办公室里站满了前来报审材料的人员,即使是在天气尚未彻底回暖的长春,他的额头还是冒出一层细汗。办事员问:“金光勇的奖项证书在哪里?”他从文件夹里三两下便翻出几张证书递给办事员,并简要地介绍着奖项名称和颁发单位,如数家珍。足足过了两个小时,才走出人社厅的大门。“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是涉及到师生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放弃;也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能够被忽略。”
晚:“熬”耐性
2005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期间,评估专家抽取了工业设计专业一个班的实验项目,那个班正是我指导的,当时心里特别忐忑。但我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无论什么事就怕较真儿,实验室里的25套仪器设备被我调试多次,实验流程也重复了好几遍,最后学生的表现和实验数据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肯定。2008年,我调到教务处实验实习科,一干就是6年。利用闲暇时间,我走遍每一间实验室,对本科各类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所用设备有了最明晰的认知,梳理出全校一级实验室和二级实验室的详细情况,耐性,就是那几年里慢慢“熬”出来的。
——王博钰
回到办公室已经是3点45分,趁着人还没到,王博钰赶紧拿起笔,对材料报送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整理归纳,他说“只有善于总结,才能发现问题,才能纠正错误,不断改进工作,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信任我的教师负责”。
墙上的挂钟慢慢指向了5点整。走廊里传来下班同事的脚步声和交谈声,他从座位上站起来,端起桌上冷掉的茶水,喝了一大口。此时,玻璃窗外夕阳的余晖柔和地洒在校门口的值班亭上,身着保安服的门卫大爷站在台阶上看着行人和汽车缓缓走远。
6点30分,夜色慢慢散开,王博钰仍然坐在电脑前,斟酌一项工作的实施方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我的老领导李延忠、杨勇、王景恒,他们都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他们的感召和指导下,我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经过不断淬炼,王博钰从“敬业爱业”转变为“精业乐业”,在工作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与成就,工作业绩得到领导和教职工的广泛好评,多次个人年终考评为优秀,同时获得了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对王博钰来说,在“小白楼”的快慢生活,或许平凡,但绝不平淡。“慢”,意味着三思后行,以谨慎的思考分析每一个任务,锚定目标;“快”,意味着雷厉风行,以进攻的姿态追求每一个成就,不胜不归。
十几个春秋走过,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不仅收获了广大师生的信任与热爱,更成就了不断优秀、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自己。